近段時間,恩平市橫陂鎮藍田村青蟹養殖基地正在進行一場“技術變革”——通過改造青蟹養殖盒的結構,擴大青蟹的養殖產量;同時改良養殖技術,引進高檔品種,提升本地青蟹的品牌美譽度。34歲的貧困戶吳飄紅是這場“技術變革”的參與人之一。兩年前,他因家人生病而回家,經介紹到基地就業。如今,他成功脫貧,并決心帶領村民一起致富,還成了村級后備干部的培養對象。
作為全省相對貧困人口幫扶改革示范市,江門當前正以“造血式”產業扶貧為抓手,探索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幫扶機制,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,實現城鄉融合發展。如今,許多像吳飄紅一樣的貧困戶,不僅收入漲了,志氣也提升了。
消費扶貧讓農戶增收有保障
在江門摩天農消費扶貧展示銷售平臺(下稱“摩天農”),貨架上陳列著數種檸檬深加工產品,它們產自恩平市大槐鎮檸檬種植扶貧基地。
摩天農相關負責人施文偉介紹,該基地今年2月進駐“摩天農+消費扶貧”電商平臺后,不久便與餐飲企業簽下了800多斤的鮮果訂購大單。同時,線下展示的產品也頗受市民歡迎。
去年12月底,江門以消費扶貧年貨節為節點,在市區搭建超3000平方米扶貧產品展示銷售平臺,來自江門地區和扶貧協作地區的扶貧產品均享受10年免入場費和減免租金的政策。如今,該平臺已與100多家農戶簽約合作,包括5個精準扶貧點的項目產品。
2017年底,大槐鎮以“基地+合作社+貧困戶+電商”的模式打造面積近20畝的檸檬種植扶貧基地。期間,該鎮貧困戶以股東分紅+勞動就業的形式實現增收。
西檸王檸檬專業合作社作為該基地的合作運營方,開拓了成熟的“種植+加工+銷售”產業鏈,并打造了穩定的線上、線下銷售平臺。社長盧日能介紹,合作社的年產值達600萬元,除了摩天農,還有線上淘寶店、線上批發市場、品牌奶茶連鎖店等渠道,解決了貧困戶種植檸檬的銷路問題。
產業扶貧鏈接消費扶貧,江門今年計劃在各市(區)培育建立不少于1個消費扶貧創業創新基地,解決貧困地區增產不增收、產品銷路窄等痛點,同時推動扶貧協作地區各類產品進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。
追加幫扶資金協助成立合作社
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。2016年,獲得鎮政府投入的6500元幫扶資金后,開平市馬岡鎮的貧困戶峰哥走上了水稻種植的產業脫貧路。
種植規模從最初的20余畝發展到現在的近400畝,峰哥表示離不開扶貧干部的幫助,“早期很多畝水稻得了病蟲害,嚴重減產,我就向鎮里的干部求助。后來,他們找來了農技推廣員傳授技術,安排上農技培訓班,我一下子找到門路”。
后來,當地鎮政府又追加近3萬元產業幫扶資金,協助成立馬岡鎮豐實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,由峰哥擔任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。如今,峰哥的家庭可支配年收入超10萬元,他計劃今后依靠合作社,帶領當地的精準扶貧戶一起脫貧致富。
因地制宜,發展地方特色農業產業項目,江門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。2019年,該市共籌集扶貧資金9641.6萬元,重點用于貧困戶“三保障”和“造血型”穩定增收項目建設。
在產業扶貧項目的幫助下,大量貧困戶成功增收脫貧。數據顯示,2016-2019年間,江門共安排專項資金10655萬元,建成規模項目199個,包括36個產業項目、163個資產收益項目,帶動和受益貧困戶11271戶次,其中不少人還變成了致富帶頭人。